目前分類:翻譯札記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預定在月底交八千字給編輯大人初審,
翻完第一章,還差了五百字以上,
一向不愛討價還價的我,乾脆回頭譯起序言,
啊,硬的程度不輸本文。有被困坐一天的感覺。

下午四點,圖書館內傳來寶寶開心嘻笑的聲音

yugar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譯進度依然落後,然而我又在資料中發現一句有意思的話:

「......在歐洲中古時期,動物類書籍('Bestiarum')通常按字母順序歸納。
然而,這樣的歸類終究是不實用的,
尤其當人們長期辯論其「通用」性(名稱是否定於事物的「自然」屬性之上)期間,
會瞭解『名稱不過是任意的標籤』......」

yugar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編輯大人來視察翻譯進度,

說:「阿呢你會不會賺的比在麥當勞打工還少啊?!」


ㄟ...好像耶!

好啦,好啦,我懂你的意思,

我趕工!趕工...

yugar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查證物種名稱堪稱翻譯科普書最繁瑣的一環。
查得正確是應該的,沒仔細考證不是落錯誤百出、貽笑大方,
就是被指說譯名太中國(不是台灣說法)。四翼小盜龍

對查證作業的樂天派想法是:藉此廣納知識,
不過趕稿時哪有閒情逸致詳閱一篇篇資料,
通常是趕快抓定一個名字就走人。

剛剛在查Microraptor Gui(右圖),
在眾多稱牠為顧氏小盜龍的搜尋結果頁面中,
出現了一個稱牠為「四翼小盜龍」的連結。
顧氏小盜龍是多數,
四翼小盜龍在一整頁中只出現一個。
兩個都有學術單位背書,
四翼小盜龍這名字比較生動可愛、符合書本設定的讀者屬性,
可我也不敢大主大意引用自己的主張,
還是點進去看這名字的「靠山」(出處)夠不夠力比較妥當!


發現它的靠山是頂頂大名的--行政院科學委員會
(這個讚,這讓小翻譯我減少繼續尋找有利靠山的時間!)
而且文章前兩段就很引人入勝:


「距今一個半世紀以前,英國博物學家
赫胥黎在一次晚宴中突然發現,盤子裡吃剩的火雞骨骼,竟和早上實驗室裡研究的恐龍骨骼如此神似。回家以後,他很仔細地比對恐龍與鳥類的骨骼,結果發現35個相似之處,於是提出「恐龍和鳥類之間存在一定親源關係」的假說...博物館不是提供終極答案的地方

於是我便冒著即將被編輯大人催稿的險,把捲軸一點一點拉到了底。

這篇文章內容不僅有趣,也很有意思--告訴大家面對科學知識應有的態度。
摘錄大綱如下,很有意思的,進來一看吧!

〈科學是一種信仰嗎?從鳥類與恐龍的溯源過程反思〉
    。科學觀點 各抒己見
    。鳥類羽毛飛行起源三位一體
    。科學家的夢想──恐龍身上找羽毛
    。是龍是鳥爭論不休
 
   。羽毛的起源最早
    。鳥類是恐龍家族的一支
    。飛翔起源於樹間滑翔
    。始祖鳥可能是鳥類的旁支
    。博物館內無終極答案
    。科學是一種信仰

yugar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星期六看到一本書,明明內容是我有興趣的,可是看沒多久就想放下--是眼睛喊停的。

仔細感受一下,原來是段落的問題。段落太短了,幾乎是兩行就換一個段落。這種換法,在部落格是很正常的,太長反而讓人覺得一大片糊在一起而難讀。

但在紙本,段落開頭仍依照傳統空兩格,不若網路文章以齊頭編排,忽上忽下不固定的行頭,實在不太符合長久以來的紙本閱讀習慣。

眼睛不耐久讀的原因,可能是在抗議:不是一開始低個兩格看第一行,第二行起從最上頭開始再看個三、五行,直到該段落結束換行,同時切換視線,低個兩格開始,之後又可維持個三、五行同一起始視線高度......,怎麼這會兒得切換得這麼頻繁?我累了!

經眼睛這麼一抗議,我也意識到,好像真有那麼回事。稍微放下書本,讓眼睛離開閱讀模式休息一下。趁著眼睛在休息的時候(瀏覽模式)我又發現:從整畫面來看,行頭上下上下參差不齊得厲害。
紙本可呈現的文字篇幅較電腦螢幕大許多,頻繁的換行,讓行頭過分參差不齊,就版面來說,也是不太悅目。

或許,是從人氣網路文章直接轉成紙本,沒有因應紙本發行而針對段落重新編排就出刊的緣故吧?

yugar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5/8

不是譯者在推卸責任,

【原書也會出錯的哩!】

 依書籍翻譯經驗而言,個人尚稱資淺,無什麼大見解或大建議。只是覺得網路上幾位出版業的編輯先進與翻譯先進的討論文章之中,似乎較少討論到一點:原文書本身的問題。不過也許這是經手的翻譯書類型不同的緣故。也許前輩們掌管的是創作小說類,只要翻譯乖乖翻譯就可以讓他們平安出版的;而我目前所翻譯的書籍,大多都是科普書,裡頭竟然還有我這業餘門外漢都抓得出來的專業上的錯誤呢。(如果我沒有稍微抱著科學懷疑的精神,去質疑去查證,真不敢想像自己會譯出什麼可怕的內容來!)

關於一個誤謬的譯文,當然有可能是譯者誤解,但也很有可能是"原文本身出錯了"。或許有人會覺得:專業書籍耶,原文出錯?是的,它的確會發生。我沒有也很難精確去計算過多少ppm的問題,姑且以實例方式描述一下原文錯誤的數量與類型,或許比較好說明。在我目前所翻譯或校稿過的八本日文原書中(六本科普書,兩本休閒興趣類的書),就有三本原書發生過令人印象深刻,程度輕重不一的錯誤。

第一本:純粹的日文原文字誤植(甲寫成乙)。由於該誤植字在上下文其他地方沒有出現過,且依照常理,該物也很難有該文句敘述的行為可能。根據譯者我的推敲,很有可能是誤植的字與正確字在讀音上雖然僅字尾一日文假名相同,但字音節奏相近,可能是因為「心是手非」而誤植。

第二本:日文原文錯別字與所標示之外文英文拼音錯誤均多。在這本日文科普書中,光是對該領域稍有涉略,但非該專業領域出身的我,就改出五處原文錯字;專有名詞中與文法方面的錯字都有。

‧第一處:單純的錯別字。專業字彙,好險它重複出現,還有出現過一個正確的,不然只用錯誤的字去網站搜尋它的中文為何,可能査到掛也查不出來。雖然這種地方專家一看可能就知道在說的東西是什麼,但對一般譯者而言,僅能以原文作為中名查詢的依據,若單有一個錯誤的字,譯者可費時良久也查不出個結果。

‧第二處:因同音(假名)異字(漢字)。例如將關節打成同音的間接。日文輸入是輸入假名後選取漢字,類似中文的注音輸入法。而該位作者應該是沒有選好就按enter,自己沒有發現誤植,而這錯誤也不是錯別字的問題,所以也沒被原書的編輯發現。儘管沒有專業背景要校科普書可能有點難度,但一個"間接"出現在"關節"的位置,怎麼看都會覺得那裡的"間接"出現的很奇怪吧。反正原文書出版社方面就是沒人校出來,讓譯者我看得一頭霧水,好在突然有靈光乍現才想到,它想說的應該是關節。

‧第三處:原文日文動詞與尾變化中的一個假名(字母)打錯(て打成さ)。儘管依開頭假名可能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意(動作狀態)(例如開頭的就有させてされて),好在依上下文還是可以選出一種符合的語意,還不至於讓我花費太多時間在查證上。其實,看到這麼奇怪的動辭語尾,我還一居然興起了一點點──不會是古文吧──因為我沒有太多古文語法的概念,說來這樣想也挺愚蠢好笑的。

‧第四處:專有詞彙中的關鍵字有誤。例如該書作者把生物分類學中的xx目打成xx科。還好我所遇到的這個錯誤位於學名列表中,算是跟譯者我無關的錯誤,只是因為錯誤位置明顯剛好被我發現;若是在文章中,那譯者或編輯還真得夠力才發現的出來,而且免不了是在一陣苦搜無該中文之後才發現的吧。

‧第五處:圖說與內文所指的是同一物,卻有其中一個誤打了別的名字。這種問題以全篇來看雖是個看得出來的錯誤,但因為它並不構成該句子邏輯上的錯誤,若只是趕時間一味地翻譯或校稿下去恐怕是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的錯誤。

面對以上錯誤,我還憑著個人的認知先翻譯(我想我的知識應付他這點程度的錯誤是足夠的,不是臭蓋,那完全是作者或編輯自己沒有好好校稿或沒有找人好好校稿的錯誤)。不過畢竟不是專家,還是決定寫篇勘誤表委請編輯大人轉給原書作者確認。但後來編輯告訴我不用確認,就是那樣沒錯。我糊疑的追問:如果你我想錯了怎麼辦?編輯才說,因為對方出版社已經寄勘誤表來了,錯誤就是那些。而原出版社勘誤表記到的時間,已經是我翻譯完了以後。此話聞畢,我大約在心裡把該出版社掐晃脖子一百遍有吧。什麼態度啊,耍人啊。還是那家出版社太濫了,忘了簽完約即給勘誤表,還是勘誤表那麼晚才做出來?總之,譯者朋友或編輯朋友,下次再處理這類書籍時,或許可以是問看看原書有沒有勘誤表,不然很可能為了一些無聊的錯誤而搜查不到相對應的中文,查到沒力也查不出來。

後來編輯大人也說,除了我發現的錯誤以外,該書還有多處(5~10?)學名的英文字母誤植的情形──是在一串英文單字中雜有一兩個錯誤的字母,害得他校稿時用那串英文査不到中文,也查不到原書所指的日文。對於趕著交稿給編輯的的譯者,對於趕著出版給老闆交差,對於趕著上市的老闆,那真是一本折煞人的原書。但若這幾關都沒發現錯誤就翻譯出版,恐怕就折煞讀者的眼眼與解讀的腦細胞了(還可能壞了翻譯我的信譽呢)

第三本:敘述邏輯錯誤。這個錯誤是替別的譯者校稿時發現的,該編輯希望在找一個懂原文的人校過而找了我。那次經驗也不是譯者譯錯,而是原文書在敘述邏輯上本身就不合科學上的因果關係了。當然,我只是一名外語出身的譯者,對該領域最多興趣上的涉略,尚無堅強的學理知識,只能感覺到原文不對勁,只能大概說出依自己所了解應是如何,在與專業人士確認過之後才能證實原文邏輯真的錯了。後來就提供正確因果關係下的說法請該編輯裁決。

這樣指出以上錯誤,並不是不是要把譯文誤謬的原因都推卸到原文失誤,譯者本身當然也應該強力自醒、避免,只是見到鮮少有人提出原文出錯造成翻譯困難(非語法難或內容過專業造成翻譯理解問難)的問題,但自己卻又在短短不到一年,在參與到的八本書中就有三本有原文即出錯的問題(其中一本還可謂錯誤百出),或許,在譯者心虛自己怎麼都讀不懂原文,在編輯懷疑譯者怎麼翻錯,當譯者自認該做的注意的文意細節都注意到了,當編輯認為自己找的譯者應該是個水準不差、態度也負責的人時,何妨用點科學的精神質疑一下原文,是不是字誤或敘述邏輯有問題呢?


【對於日文科普書翻譯或出版上的小建議】

日本的出版業似乎非常發達,出版的學問領域包羅萬象:從專業學科內容,到柴米油鹽醬醋茶方面的日常生活知識補給都有;同一領域的書,有艱深的專業等級,也有寫給普羅大眾的平易近人等級的內容。這一點真是日本讀者的福氣,大部分人都能找到自己愛看的書,以及內容程度適合的書。(人口多,作家多,市場規模大就有這好處。也難怪人口也是國力的一環!)  

有些學界的大老會將自己畢生的研究化成一般讀者能讀的科普書,加惠讀者大眾。但也有一些科普書,可能是作者本身的研究與著作內容同屬於一個大範疇,加上工作上的長年接觸該領域,或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等因素而獲邀出書,所以著作內容是自己的一些理論基礎加上"工作等經驗"加上其他專業著作、論文的"閱讀整理報告"而成的。  

專家級的大老的言論或許也會有成不成立的問題,但那是他自身學理上的問題,恐不容譯者或出版社方面多所致喙,自有學界與讀者大眾公評。但若面臨的是上述後者,我倒認為譯者或編輯可以多用一點科學的精神來質疑自己認為可疑的文章內容(無關作者個人意見,而是學理邏輯方面問題者),在了解正確情形為何後,互相確認並討論是否將說不過去的地方作修正。否則,讀者哪會知道是原書出錯還是台灣的出版、譯方出錯呢?再者,對錯責任是一回事,希望將科普知識推介給一般大眾美意若因此而有了什麼誤導,豈不可惜!


【錯誤頻出的原書還值得翻譯出版嗎?】

關於那本誤字頻出的那本書,除了在翻譯上給我帶來些許困擾之外,依我耳濡目染下所獲得的生態學常識來看,該書有將動物過分擬人化之嫌,要將那樣的說法傳遞給大眾,即使只是身為譯者,也是有點心驚膽跳的不安。而編輯大人自己也是學該領域的,也認為該書所指的動物行為,除擬人化部份不當之外,也有很多屬於個案情形,對於其中一些內容自己也不太能完全認同或採信。但編輯大人又說,台灣倒是沒有以這種角度出發的科普書,有時候換個角度了解那些生物,倒也無妨(儘管最大原因是:老闆已經說要出版這書啦)。聽編輯大人這麼一說,翻譯我也就釋懷多了。

撇開令人心煩的誤字頻出不談(反正他們都被我過濾出來了),對於那比較不正統的傳述手法,或許就以讀稗官野史之類的心情來看待也無妨。而且身旁的確也曾有朋友表示過,他喜歡讀稗官野史,不雅於正史呢。只是不曉得用稗官野史來比喻這樣的動物生態科普書是否恰當?

這麼看來,有些原書儘管有些錯誤,但出版社老闆或編輯挑了該書出版倒也不一定是項錯誤的決定。畢竟,當台灣剛好就缺乏該類出版品(或作者),或有該領域出版品但缺乏該風格或類型的出版品供國人閱讀參考時,引進該書也有其意義在:至少多聽一種說法,多引起一些人對於該領域的興趣。所以若非太詭異的錯誤,也不需要將整本書抹煞掉。所謂:取其長而補其短吧。至於小翻譯與編輯大人,也只能自己多擔待囉~。(我目前還蠻熱中於翻譯生物科普書的,這種心情就是所謂的"愛到卡慘死"嗎?) 

yugar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